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好婚俗云智库
婚俗智库  > 所属分类  >  侗族婚俗   
[0] 评论[0] 编辑

健谈家乡的“不落夫家”婚俗

目录

摘 要编辑本段

不落夫家是我国壮、苗、瑶、黎、侗、水、毛南和汉等民族部分地区解放前流行的一种婚姻习俗。在笔者的家乡壮族农村,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不落夫家早已不盛行,但是,壮族的现代婚礼中仍保存有不落夫家的遗迹。笔者曾经以伴娘的身份参加过一次婚礼,亲眼目睹了不落夫家如何依附在现代婚礼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体现该传统婚俗影响的根深蒂固。 

   
  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壮族人。小时候,看电影电视里的婚礼场面,众人热闹一阵之后,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随之还要闹洞房。可在我的印象中,我家乡的婚俗从来没有“闹洞房”这一说。婚礼当晚,大家吃完喜宴后,新郎新娘即刻分开。如果娘家在附近村落的,新娘就在新婚之夜回娘家;如果娘家远一点的,新娘新婚当晚就和女伴一起睡,第二天天不亮就启程回娘家。以后,每逢农忙和节假日,新娘才来夫家,往往是住一两天又回娘家了。这样一来二往,大概要过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后,新媳妇才真正在夫家落户定居。孩提时代的我,有时候遇到村里短时间内有几家人讨媳妇,过了很久仍不认识新娘子,分不清谁是谁家的媳妇,经常张冠李戴地叫错人,闹过一些笑话。从小,在我的心里就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为什么我家乡的的婚俗和电影电视里的不一样? 
  长大后,我才知道,结婚闹洞房的是汉族婚俗,壮族的婚俗是没有闹洞房这个环节的。在壮族地区,很多地方还是保留了 “不落夫家”的婚俗遗迹。这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等以及一些汉族地区流行。这种婚俗是指结婚后,女方仍回娘家居住,逢农忙才到夫家帮忙,然后仍旧回娘家,直到女方生孩子后才能长住夫家。这种婚俗,早已经引起民族学、民俗学等专家的关注,他们对其起因作了种种解释。较为普遍的解释认为这种婚俗起源于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是妇女对父权制婚姻的一种反抗,也可以理解为女方婚后暂时居住在娘家是对娘家劳动力损失的一种补偿吧。 
  大学毕业那年,我刚好回家度假,有幸参加一个童年伙伴的婚礼,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不落夫家”婚俗。婚礼那天,一大早起来,新娘家就忙开了,忙着招待亲戚朋友,忙着把置办好的嫁妆清点装箱。最惹人注目的是嫁妆中有一只木箱,里面装有新娘送给婆家的贵重东西,钥匙就由新娘的弟弟(即小舅子)收藏。我们一伙人当伴娘,由五个到十个组成,年纪与新娘相当或小几岁,而且全部是未婚的,被称为“十姐妹”,要陪伴新娘一同前往新郎家。我们和新娘一起简单梳洗打扮后,就由一位大婶领着,等待新郎来接亲。大婶是新娘家的亲婶子,被称为“送亲婶子”。下午两点多钟,新郎带着八个伴郎,由一位“接亲婶子”带领,开着两辆手扶拖拉机来到了。一行人下车后,先是给新娘家的父母及亲戚朋友端茶递烟,客套寒暄。简单吃完饭后,新郎领着新娘叩谢岳父母准备回家举行婚礼去了。我们“十姐妹”和新娘坐在第一辆车子上。车子正要开动时,新娘刚坐好,就被她母亲叫下来,原来是她忘了拿一只红布袋子,里面装有米、糖果、花生等物。新娘拿好袋子刚要爬上车子,她母亲又拿着一面绕有红线的小镜子追上来,叫她装进衣兜里,镜面朝外,说是“照妖辟邪”之用。新娘虽然满脸的不耐烦,但也只好接过来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车子好不容易上路了,每过一道桥梁,都要停下来,送亲婶子要下车到桥头烧香拜祭,撒几只硬币。等到车子继续往前开时,坐在前头的新娘要站起来,掏出布袋里的东西往车下抛撒,而且不允许回头看,据说新娘出嫁路上回头看就会不吉利。看她抖开布袋拿东西迎风抛撒的滑稽样,我们几个伴娘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全然不顾姑娘家的矜持。 
  车子开到新郎家门口,迎接我们的是一长串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更有几个喜欢恶作剧的伴郎,拿起点燃的鞭炮往我们“十姐妹”扔,吓得我们抱头逃窜。我和另一个同伴赶忙往看热闹的人堆里钻,好不容易才躲过炮仗的轰炸。 
  婚礼场面倒是挺热闹。由几张八仙桌拼成的宴席在客厅里摆开,新郎新娘坐上席,伴郎伴娘们穿插着围坐在一起。司仪简单发言后,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验。接着饭菜端上桌,大伙儿边吃边调侃,开一些不着边际的玩笑,一场婚宴在不知不觉中结束。 
  吃完饭后,打开嫁妆的时辰到了。由新郎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念动咒语,驱邪避鬼,同时说一些祝福的话。站在旁边的新郎要低声下气地向小舅子说好话,并拿出封包来讨好,求小舅子拿出钥匙来打开新娘陪嫁过来的贵重木箱。经不住甜言蜜语和金钱的诱惑,小舅子终于拿出钥匙打开木箱,取出事先放好的新娘送给新郎父母及长辈和兄弟姊妹的衣服鞋帽等礼物。新郎一家人皆大欢喜,看热闹的亲朋好友也大饱眼福。 
  夜深人静,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几乎散尽了。除了新郎、新娘、送亲婶子外,只留下我们娘家来的“十姐妹”和新郎家的伴郎们。因为新郎的村子和我们村相隔不远,我们来的时候是坐手扶拖拉机走柏油公路的,绕了一个大弯,其实抄小路最多步行二十分钟。眼看快到半夜,我们几个伙伴嚷嚷着说要回家了,不想在新郎家过夜。这时,送亲婶子不高兴地拉下脸来,说我们不懂祖宗立下的规矩。她不允许我们全部回家,得留几个人下来陪新娘,否则将来我们出嫁也没人陪了。无奈,我和另外四个女伴留下,其他人则回家了。稍稍洗漱后,我们陪着新娘睡在她的结婚大床上。因为有六个人,只能横着睡,每三个人挤着盖一床被子,一夜都没睡好觉。新郎和他的那帮伴郎在天井里打牌,嬉笑之时还探头进来问他的床铺结不结实,臊得我们一个劲地哂骂他。次日大早,天还没亮,我们几个睡眼朦胧地爬起来,连早餐都没吃,偷偷地溜出了新郎的村子。据说走得太晚了,被人撞见会遭人取笑的。 
  这是我多年前参加过的一次壮族婚礼,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好玩的。据说近年来婚礼形式改变多了。年轻人如果在城里举行婚礼的,基本上行的是汉族的或西式的仪式。但是如果在农村举行婚礼,老一辈的人还是要年轻人按壮族的传统婚俗来进行。年轻人也觉得不就是仪式吗?那就由着长辈摆布一下吧。毕竟古老的婚俗世代沿袭,根深蒂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现在家乡的年轻人结婚自由多了。很多人自由恋爱,自由结婚。“不落夫家”仅仅是婚礼上的一个古老仪式罢了,它束缚不了年轻人的手脚。有未婚就已经同居的,有结婚第二天返回娘家后就往夫家跑的,也有婚后先在娘家住一段时间再去丈夫家住的,一切全都是年轻人自愿的,长辈也很少干涉他们。 
  这就是我家乡的壮族婚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婚俗古风古貌犹存,却渗透了很多现代的气息,令人觉得妙趣无穷。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相看    下一篇 侗族婚俗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直升机接亲 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