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好婚俗云智库
婚俗智库  > 所属分类  >  彩礼   
[0] 评论[0] 编辑

中国的聘礼风俗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

作者:郑伟凡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7991/answer/484186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婚礼作为每个人的终身大事,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们这样一个讲求礼节的国度里,婚俗自然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把每个朝代的婚俗都展开来说,那确实是内容太多了。这里只简单谈谈我国宋代的婚俗(其实是我只对两宋比较熟悉)

我国婚礼习俗,从历代以来要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请”六个步骤。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采用这种繁琐的方式礼节,而是只有上层的贵族和名门才用。总的来说,婚俗是逐渐由繁到简的。到了宋代,“六礼”逐渐只剩下“三礼”,即纳采、纳币、迎亲(也叫亲迎)。值得注意的是此后这三项逐渐变成民间婚俗的标准模式,很少变化,沿用至今。

纳采是婚礼的准备,就是现在的相亲、仪婚。
纳币是婚礼的确定,就是现在的聘礼、订婚。
迎亲是婚礼的完成,就是现在的酒席、迎亲。

聘礼这个阶段自然是在“纳币”其中。

相亲后如果男女双方都觉得合适,就要下定礼了。这定礼细分开来又分为:定礼、聘礼、财礼三步。

定礼是男家正式向女方正式订婚的礼物。送多少根据男方家里地位和财力的大小,一般是珠宝、首饰、绸缎、茶叶加上两只羊四樽酒。跟随礼物的男方还要附上礼物清单和婚启、婚启是正式订婚的文书,共有三份,格式都很正式,前两份是一些客套话。最后一份才是订婚文书。女方在接受定礼后需要回礼,具体就是把男方送的礼物的一半送回去,还要倒贴一点彩缎,鞋袜之类的。

聘礼跟定礼差不多,具体多少也根据男方家境。富贵之家送三金:金钏、金镯、金坠。稍次一点的家里改用银器或镀金代替。士官之家一般送些绫罗绸缎。

财礼其实就是把实物换成了现金,故名“财礼”,用信封包裹些银子,加送一些彩缎酒果茶饼之类。

虽说是分为三步进行,但可以看出三次送礼其实内容都大同小异,所以也有人家图省事,一次性送完的。

总的来说宋代的婚俗比起现在来说是十分复杂的,这也体现了古代人对尊卑礼仪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婚俗不再那么讲究,而且更多的融入西方元素。

想知道除了宋代以外其他朝代的婚俗,可查阅其他资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是我也不知道—)。

作者:时拾史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7991/answer/110307771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物叫"彩礼"或者"聘礼",女方家庭陪嫁的东西叫"嫁妆"。在中国,结婚送彩礼这一习俗,可谓源远流长,今天有许多女方家长高呼:彩礼是祖宗留下来得传统,必须坚持。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礼记》第四十四篇《昏义》有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其中"纳征"就是指男方给女方家送聘礼。送多少呢?每个阶层都不一样,量力而行,天子有天子的标准,诸侯有诸侯的标准,至于平民,没有严格规定,《周礼》说:"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算是给了个上限。

彩礼、嫁妆原先只是礼仪性质的,并不在乎数量的多少,作为婚姻达成的见证。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变迁,聘礼的价值、数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显庆年间,唐高宗颁布诏令:"自今以后,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赀妆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当时官场、民间的彩礼、嫁妆数额惊人,奢靡之风日盛,让唐高宗很是不满,他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此事,对每个级别的最高的彩礼,进行了规定。当时部分官员为什么要送这么重的彩礼呢?因为他们和女方家庭有利益交易。初唐时期,人们都比较看重门第,在士人、老百姓眼里,出身名门望族,往往具备很高的社会地位。此时山东旧族虽已衰落,祖宗光环仍在,他们希望得到实力派的支持,还渴望获得大笔资金缓解经济压力。庶族官员,虽然靠个人努力当上了大官,有权有势,但出身不行,他们想娶名门之女,为自己或者子孙镀镀金。门第、出身上的差别,需要用金银财宝来弥补,多出钱,就能娶到名门望族家的大小姐。《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对此都有记载:"苟他族欲与为婚姻,必多责钱财"、"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唐太宗曾经吐槽这些人:"多纳货贿,有如贩鬻",你们简直是在卖女儿!

到中晚唐的时候,嫁妆突然又水涨船高了,背后反映的还是利益交易。科举制的推行,让许多有才华的男子看到了希望,他们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每当成绩公布时,许多有钱有权的女方家长就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找到新科进士,愿意出高额的嫁妆,请他们一定要娶自己家的女儿。动机是什么呢?进士以后混得好,就是国家的高级干部,假如婚约达成,有个潜力股做女婿,对娘家不是很有利吗?相当于在官府添了座大靠山。有些进士家境贫寒,就是想通过科举飞黄腾达、改变现状,现在不仅仅收了巨额嫁妆,脱了贫,岳父岳母还送个老婆,何乐而不为?钱名交易、钱权交易,是上层许多高彩礼婚姻的实质。钱只是手段,老百姓感觉是天价,官员、富商却不认为,因为他们都是钟鸣鼎食之家,根本无所谓!对于另外一些家庭来说,嫁女儿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彩礼,赚取更多钱财,并非真为女儿的幸福着想,这样的父母每朝每代都有。永徽年间,许敬宗被有关部门弹劾,贬为郑州刺史,理由是他把女儿嫁给了岭南实力派冯盎的儿子,借机收受了许多彩礼。当时岭南不比现在,经济落后,语言不通,一般是罪犯才去那个地方,许敬宗主动把女儿嫁到岭南,还收了那么多彩礼,大家就认为他是在卖女儿,给自己谋利。此外,他还把另一个女儿嫁到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家里,也是为了高额彩礼。博士袁思古就批评他说:"纳采问名,唯闻于黩货"。

许敬宗要高价彩礼,是为了挣钱;普通老百姓的动机就比较多元化。受重男轻女思想制约,许多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之前养育的成本得收回来吧!不能白白便宜了女婿。而且女儿出嫁后,只有回来探望父母的义务,却没有养老送终的要求。古代不交社保,人老了也没有养老金。女儿出嫁了,需要婆家以彩礼的形式支付给娘家一笔费用,满足父母养老的需求,收到的数额越多,安全感越强;越是落后的地方,这样的诉求越强烈,尤其是家里只有女儿的。那既有女儿又有儿子的呢?女儿出嫁可以收彩礼,儿子娶妻就要付彩礼,行情普遍那么高,娶媳妇的钱从哪里来?从女儿头上来,把嫁女儿收到彩礼钱给儿子,结婚就有保障了。此外,中国还有个面子文化,给的彩礼越多,说明女婿实力越强,让外人看见了,女方家长会特别有面子。男方出的起高额彩礼,说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给女儿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更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婚姻。万万没想到,很多人的彩礼其实是借来的。

在唐朝中晚期,"贫女难嫁"成为一个热议的社会问题,许多诗人都在作品里反映过这一现象。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的《贫女》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嫁不出去的女子,她出身寒门,从来没有见过绮罗(富家小姐穿的高档服装),也从来没有媒人给她介绍对象,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出不起嫁妆。尽管擅长女红,身怀一技之长,却始终无人问津,最后孤独终老。

杜甫的《负薪行》,为后人描述了一位凄惨的女人。她四五十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却梳着处女的发髻。按照目前形势,估计她以后也嫁不出去了。夔州当地有风俗:男的在家里当家,女的到外面干活。这个女子就天天去野外砍柴,拿到市场里卖了,换点钱,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由于饱受风霜,常年辛劳,面部留下了道道泪痕,衣服单薄,根本无法抵御严寒。巫山女子并非天生就那么丑,王昭君就是这一带的人呀,是生活压力把他摧残成这样的。"更遭丧乱嫁不售",道出了贫女难嫁的重要原因。自安史之乱以来,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男人往往被朝廷或者其他势力征用,派到前线打仗,有的战死;有的长期戍边,无法返回,杜甫的《石壕吏》就揭示了官府强行抓丁的恐怖。男性人口大幅下降,女性人口过多,性别比例失衡,在此背景下,贫家女子想要嫁人,就比较困难了。男性处于优势地位,根本不愁娶,谁提供的嫁妆比较多,就优先考虑谁。寒门女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无法像贫苦书生一样靠读书实现逆袭。在农业社会,女性到田地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也力不从心,只能做做家务、带带孩子,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为家里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男子娶妻,相当于多养活一个人,既然如此,当然是要选嫁妆多的、家境好的。

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反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3000万。其中20-49岁的男性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约为23.31%,而女性此年龄段的比重约为22.29%,折合为人口,相当于男性比女性多了1400万。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不会得到改观,00后和10后男女性别比在113-118之间,也就是说出生的婴儿中,男婴比女婴要多13%-18%,等他们长大了,男多女少的现象会更为严重。和唐朝的男少女多现象一样,现在的择偶过程中,女方处于优势地位,当然会选择家庭条件更好的,像偏远地区贫寒人家的男青年,结婚就比较困难。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婚育观念的改变,也使部分男青年结婚更加困难。人民公社时代,人口流动少,去哪个地方都要介绍信。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去县城、省城甚至一线城市务工,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后,许多成年女性会选择外嫁,到城市或者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定居。女性人口流失,让留在村里、家境欠佳的男青年选择余地更小,议价能力减弱。如果男性也选择到外面发展,需要买房买车,高额的房价,持续上涨的物价,也抬高了彩礼成本。而且现在女性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在职场中获得收入,为家庭创造价值,她们在择偶问题上就有更多的选择,也多了更多余地。不像农业社会,必须在合适的年龄嫁出去,否则没人愿意娶,生存都是问题,还给娘家增添烦恼。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7991/answer/553616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道一个有趣的聘礼的说法

聘礼包括聘金和六样俗礼。 聘金表示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六样俗礼分别是尺子、梳子、镜子、剪刀、算盘、都斗。其中,尺子代表婚姻生活幸福永远;梳子,是愿新人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镜子,表示一对新人圆满的生活即将开始,是最甜美的祝福;剪刀,是要让新娘婚后生活富裕,享受荣华富贵;算盘是聘礼中最贵重的,有钱人家是千足金做的,咱们老百姓就用普通的就行了,表示新人婚后生活富裕,懂得理财之道,能够创造更多的家产;都斗,表示男方家有良田千亩,衣食不愁,富甲一方。”

至于演变,其他答案中《中国民俗史》挺不错的

其实娶亲也挺有意思的

成亲,需要经过六大程序,这叫“六礼”。所谓的“六礼”,就是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步。

纳采:就是男方看上谁家姑娘,派个媒人去提个亲。
问名:就是在女方同意后,男方派媒人去问女方的名字、生辰八字。
纳吉:就是找个算命先生合合八字,看看双方是不是犯冲什么的。
纳征:就是民间所说的定亲了,也是今天林瑜和丁俊安所进行的步骤了。主要活动就是男方来送聘礼,如果女方收了,这亲事就成了,不能反悔了。
请期:就是男方到女方来商量结婚的日子。亲迎:毫无疑问,就是新郎去迎娶新娘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直升机接亲 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