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好婚俗云智库
婚俗智库  > 所属分类  >  彩礼   
[0] 评论[0] 编辑

彩礼之演变篇:彩礼的前世今生

民间收受彩礼的风俗一直遗存至今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 集月音)在中国,无论南北西东,“彩礼”是嫁娶婚俗里无法回避的话题,在不少人看来,“彩礼”的交付是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那么,这一民间风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历史长河里,彩礼又经历了哪些演化和变迁?今天的彩礼,在婚姻里扮演的又是何种角色?

一种独特的民俗

彩礼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彩礼制度来源于中国历史上最传统、最广泛的婚配形式——聘娶婚,这一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礼记》)。

记载先秦礼仪制度的《仪礼》中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套形成于西周时期的完整婚姻礼仪,便是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的“婚姻六礼”。其中的“纳征”,又称为“纳币”,即是对交付彩礼程序的描述,“纳”为缴纳之义,顾名思义,“纳征”,或者“纳币”就是送聘财,相当于现在所讲的送“彩礼”。

在古代,“六礼”是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标准婚配程序,不依流程办事,法律上便不认可男女双方的夫妻关系。而“纳征”礼的完成,标志着婚约的订立,从而婚约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在以唐律为蓝本的历代封建法典之中,有关于聘财的制度都被沿用了下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一直到民国时期,聘财制度还有法律明文规定。

这一婚约制度的重大变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婚姻法虽几经修订,正文中均无此类规定,而是规定禁止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至此过去“聘娶婚”这种婚姻形式,才发生了质的改变。

今天婚俗中的“彩礼”收受,虽然看起来和过去的聘财制度大致相同,其实内涵上已经有了本质的差别。随着时代的更新和法律的完善,以“六礼”为程序的婚约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古代收受聘财,意味着法律意义上婚约的成立,今天的婚姻制度里,彩礼并不具备相似的制度价值,反而凸显的是财物本身的意义。

古代彩礼价值几何

在古代,聘财或者说彩礼,作为婚约礼仪的决定性条件,自有其历史原因。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形态中,缔结婚姻后,女子出嫁到男家,相当于男家获得一个劳动力,女家流失一个生产者,男家以彩礼为聘是对女家的经济补偿。

传说上古时期,伏羲氏“以俪皮为礼”,即以雌雄一对鹿皮作为婚姻的聘礼。此后历朝历代,彩礼的数量和种类,或定于礼,或制以律,依其身份,各有等差。周朝时期一般以玉帛俪皮为聘,战国时期,始易以金,到了汉代则以黄金为主。东汉时期,出现了“聘礼三十物”,达到品物繁多的鼎盛时期。这三十物,包括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等等,虽有经济价值,但大多取其祝颂之意,象征并祝福夫妇好合。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聘礼减少为“九物”,也是物物有深意。到了重商的宋代,则唯财是重。

其实,为标榜门第,嫁女娶媳极尽奢华的社会问题,在历史上也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导致当嫁当娶的子女不能适时嫁娶,以至于朝廷颁令“嫁娶从俭,勿为财币稽留”。东汉章帝、北周武帝、元代法律《通制条格》、清雍正帝等都先后干预、制止奢婚。

具体到彩礼数额上,《唐律疏议》中有律文明令:“聘财无多少之限”,注云:即受一尺以上,并不得悔。就是说聘财的种类为何、数量多寡皆不重要,只要收受绢一尺以上的,就被看作是“纳征”礼成,男女双方的婚约自此生效。

许多有识之士娶妇嫁女并不为聘财所左右。明清之际的“浙西望族”陈氏陈确,曾立《丛桂堂家约》,规定娶妇不论资财,嫁女“不慕财势”,“不受聘金”。这种婚嫁简朴、不论资财的作风,才是传统婚姻观的精华。

“新家庭”的生活保障

现代的彩礼,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并非婚姻的必经程序,不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民间收受彩礼的风俗一直遗存至今。

有人总结,几十年来彩礼的配置,在随时代变迁不断升级。在20世纪五十年代,女性结婚要求的是“四个一工程”,即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和一个热水壶。到了六十年代,想结婚得有“三十六条腿儿”,就是一个衣橱,一个饭橱,一个柜子,一张桌子,四把椅子和一张床。著名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是七十年代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到了八十年代,新“四大件儿”,冰箱、电视、洗衣机、录音机,成了流行的结婚必备品。

其实,仔细考究,这些彩礼的名头很多,但本质上已不像古代彩礼那样,是对女方家人的补偿。从归属和使用来看,无论是“三转一响”还是“四大件儿”,一般来说,受益者是小夫妻两个人,所谓的“彩礼”是新成立的小家庭生活品质的保障。

直到九十年代,彩礼的形式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货币开始成为彩礼的支付形式。九十年代后期又是个关键的转折期,彩礼价值迅速攀升,不但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彩礼数目也开始明显超过嫁妆。

而进入21世纪后,尤其近十几年,一些农村地区,彩礼数额和价值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天价彩礼的问题开始频频见诸报端。

如今的“天价彩礼”已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

“天价彩礼”之痛

如今的天价彩礼也有很多名目。比如,有的地区既要“一动不动”(小汽车+房子),还要“万紫千红一片绿”(10000张5元钞票,1000张100元钞票,外加若干张50元钞票)。

有社会学家推算,单单彩礼的货币数额几乎需要一个劳动力不吃不喝劳作4年至7年才能负担得起。如果考虑建房等硬性条件的消费支出,那么将意味着一个劳动力需要劳作11年至16年才能负担得起。尽管已经远远超出人均收入水平,但彩礼还在飞涨。

高额彩礼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痛,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婚姻关系紧张、破裂甚至发生纠纷。前不久,河南一对新婚夫妇因11万礼金发生争执,新郎在新婚之夜将新娘砸死。这样的人间悲剧令人痛心,呼吁彩礼回归理性的声音也越来越清晰。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尝试,试图通过公开倡议、村规民约等措施来约束彩礼的暴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提到了“天价彩礼”现象,并提及一些具体措施。其中,脱贫致富是反复被提及的解决“天价彩礼”问题的治本之法。有代表认为,是贫穷催生了“天价彩礼”。

和这一说法相印证的是,放在时间轴上纵向对比,彩礼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变化清晰可见。有媒体分析,从彩礼的数额上来看,两极分化加剧,大城市在逐渐下降,华南地区彩礼不升反降,长江流域还出现了“零礼金”,而农村地区在四年间已经呈现大幅上涨,个别不甚发达的地区属于“火箭式”暴涨。

所以,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栗翠田所说,要解决“天价彩礼”这个问题,更根本的是要大力推进扶贫事业,让家家户户富起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人喜欢放鞭炮的来由    下一篇 中国的聘礼风俗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直升机接亲 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