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好婚俗云智库
婚俗智库  > 所属分类  >  大婚礼节   
[0] 评论[0] 编辑

宫廷典制

概述

  宫廷典制是各项宫廷活动所依据的基本规则。清入关前沈阳故宫建立之初,由于满族刚刚由氏族制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的各项体制处于初创阶段,所以尚无比较成型的宫廷典制,包括宫廷建筑形式及装饰、宫廷礼仪、守卫制度等方面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使用需要以及满族民间传统礼俗而行。 
  皇太极继位后,出于完善国家统治机构和加强皇权的需要,逐渐吸收中原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结合满族固有的传统礼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包括宫廷礼俗在内的国家典制。特别是在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通过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力,确定“南面独尊”地位后,更通过借鉴中原封建等级制度,完善宫廷典仪,来树立皇权的至尊,如逐渐确立了后宫的“三宫”规制、各后妃(福晋)的名号、皇室贵族的服饰仪仗规定等。至崇德元年(1636年)改元称帝,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如各宫殿都按照中原皇宫之式命名、还制定诸如宫门侍卫制度、宫廷内朝贺礼仪等,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宫廷制度,但仍带有当时满族地方政权性质相适合的自身特色。 
  清入关后,在保留满族主要风俗的基础上,吸收历代中原王朝的宫廷礼制,以突出皇帝和皇宫的尊贵和威严。从宫廷典礼中所涉及的物品摆放、音乐伴奏、人员排列、行礼规程等各方面都作了相当详细的规定。皇帝在回到盛京祭祀祖陵在沈阳故宫举行的各项礼仪,也包括在国家典制之内,采用与北京同类典礼相同或相似的礼仪形式。所以,在乾隆以后历次东巡皇帝驻跸沈阳故宫期间,都有盛大的宫廷典礼,如大政殿筵宴、崇政殿朝贺等,成为清代沈阳地方历史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 
  清代宫廷礼仪中还保留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仪式。除来自传统的服饰、饮食、称谓等方面的一些习俗外,最重要的是萨满祭祀。从努尔哈赤初建宫廷到民国初年溥仪出宫,这项体现满族人传统信仰的仪式在宫中延续了300多年。沈阳故宫的清宁宫是举行祭祀典礼宫廷化、制度化之后,最早的祭祀场所。皇太极时期在清宁宫举行萨满祭仪,清入关后还仿照此宫格局改建了北京宫殿的中宫坤宁宫。皇帝东巡时仍在清宁宫内举行此种祭典,成为清宫典制中最富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 
  沈阳故宫宫廷典制还体现在清入关后皇帝常住北京期间,盛京地方对这座宫殿使用,以及建筑和宫内文物的管理、维修和保护。例如当时盛京官员于沈阳故宫内举行的“坐班”、“朝贺”等礼仪,年节张挂门神、对联的风俗,调入调出宫内文物的规定等等。虽然其中有些在清代的典制书籍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却是有清一代沈阳故宫使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成为清代宫廷典礼的特殊组成部分。

清入关前的宫廷制度

  宫殿命名 
  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各宫殿陆续建成,其命名先是依所处位置及用途,处理国家政事者称“殿”,满语为“yamun”,如大殿、中殿、内殿、便殿等;汗及福晋(后妃)居住之处称“宫”,满语为“boo”,如中宫、东宫等,其他如“大门”、“中门”、“内楼”“东阁楼”等则为附属建筑。崇德元年改国号为“大清”后,参照中原皇家文化健全宫廷制度,对当时各主要宫殿正式命名,即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上楼为翔凤楼、台下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大殿为笃恭殿。其中“笃恭殿”一称,在档案文献中极少见,多数都称为“大政殿”。 
  宫殿使用 
  按清入关前史料记载,当时各主要宫殿的用途为: 
  大政殿:元旦、万寿节(皇帝生辰日)朝贺、筵宴典礼、皇帝登基等重要庆典,平时用以举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或颁布重要诏令等。 
  崇政殿:日常朝会、国家政治仪式、皇室婚庆典礼等。 
  清宁宫:皇太极和皇后日常居住、宫内萨满祭祀、召见宴请亲贵官员及使臣。 
  关雎、麟趾、衍庆、永福四宫:分别为清太宗宸妃、贵妃、淑妃、庄妃居住寝宫。 
  凤凰楼:夏秋季皇帝后妃休息纳凉,或举行小型御前会议。 
  大清门:进出宫殿的主要通道,有时用于颁布诏令、接受群臣谢恩、接待外国使臣等国事活动。 
  八旗亭:各旗官员在大政殿庆典时集结和平时处理本旗公务之处。 
  宫廷礼仪  
  元旦朝贺(万寿节朝贺略同):清晨皇帝出宫,率王公大臣同至抚近门外的堂子祭天,随后还宫,王公大臣等在大清门前排班恭候,皇帝回清宁宫内祭神。事毕,升坐大政殿,八旗王公大臣及朝鲜、蒙古使臣等在殿前各旗亭前排列。各旗固山额真分别上殿进贺表,代表本旗向皇帝祝贺新春,随后蒙古使臣、汉军官员、朝鲜使臣等依次上殿祝贺。皇帝于大政殿前庭赐大宴,其间还表演歌舞、杂技、摔跤等“百戏”以为肋兴。典礼时,皇帝上殿,御驾经过王公大臣身边时众人都应跪接,至皇帝上至殿阶后方可站起。典礼结束,皇帝回宫,众人也要依规而行。 
  宫门禁卫 
  崇德元年规定,宫殿大清门、两翼门及通往内廷之门都设守门人役严加看守,稽查人员,并由值日官对守门人役进行督查。各官及侍卫、护军等早晚入朝都会集于大清门前,或坐或立不许面对宫阙、不许在御路内,只能在御路左右相对站立,不得面对皇宫内,以示尊重。诸王及官员等出入皇宫,只许走大清门左右门台阶,不得走御路。 
  朝会失误处罚  
  诸王以下众官员在大政殿、崇政殿等处参加典礼仪,不得无故缺席、不得横跨御路、不得口出詈言、不得坐立失序,否则要受到程度不同的处罚。并具体规定,凡常朝之期有一次不到者,和硕亲王罚大牛1头,多罗郡王罚中牛1头,多罗贝勒罚中次牛1头,固山贝子罚小牛1头,公爵罚大羊1只。如奉上命传集入宫不至者,处以应得之罪;如借称有事失误朝会或懒惰不至者,送交法司从重治罪。

清入关后宫廷制度

  坐班  
  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时举行。当日,盛京工部管理大政殿官员率壮丁10人,将殿前庭院打扫洁净。黎明,盛京城内将军、副都统、五部、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官员着朝服于大政殿前排班,旗籍官员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在东,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在西,非旗籍官员列于镶蓝旗之南。按品级高低由北向南排为九班:即将军一班;副都统、五部侍郎一班;奉天府尹、府丞等一班;协领、城守尉等一班;五部郎中、员外郎、佐领等一班;五部主事、通判、丞德县知县、防御等一班;司库、骁骑校等一班;八品笔帖式、府学教授等一班;九品笔帖式、司狱等一班。立于御路之西者面向东,御路之东者面向西。 
  至典礼开始之时(春、冬季辰正,夏、秋季卯正),众官员于各旗亭前按班次列坐,盛京礼部赞礼郎二人,由东、西两侧班首绕行,逐一记录各官衔名后,众官员退。 
  “三大节”盛京官员朝贺礼仪  
  清代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日、万寿节(皇帝生辰日)为国家的“三大节”。至时盛京官员要在故宫举行仪式。当日凌晨,盛京相关官员至大政殿将宝座屏风擦拭洁净,盛京礼部官员摆设香案于殿外正中。黎明,盛京将军、五部侍郎等率所属文武各官,按旗分及品级在殿前御路两侧排班面向北,无论站于东西,均为品级高者列于靠近御路一侧。另有盛京礼部鸣赞官二人分别立于众人之北,引班赞礼郎二人分别立于班之左右,均面向御路站立。 
  至典礼开始之时,礼部官引众官员至殿前,在赞礼官的引导下面向宝座方向跪行三跪九叩头礼,起立,退出。其间另有盛京礼部官员二人负责监督。 
  崇政殿朝贺礼  
  实行于乾隆八年(1743年)以后清帝东巡盛京驻跸沈阳故宫期间,是随扈及盛京王公大臣祝贺皇帝谒祭盛京三陵成功的礼仪。一般在皇帝入故宫驻跸的第二日或第三日举行。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陈设。典礼之日清晨,随驾东巡的礼部、鸿胪寺官员陈设放置诏书、贺表的桌案各一张于崇政殿内东侧,又设黄案一张于殿前丹墀正中。銮仪卫官员陈设法驾卤薄于崇政殿前,陈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掌管音乐官员陈设中和韶乐于殿檐下两旁,陈设丹陛大乐于大清门前东西奏乐亭内。内阁学士将事先拟好的诏书置于殿内诏案上,礼部官员将各王公官员的贺表置于彩亭内,司礼校尉在乐曲导引下将彩亭抬至大清门前,礼部官员由亭内捧贺表放于崇政殿内表案上。第二阶段为排班。典礼之时将至,由鸿胪寺官员引导,随驾满蒙王公至崇政殿月台上两旁站立,随驾文武大臣按品级排列于丹墀东、盛京文武大臣排列于丹墀之西,前来祝贺的朝鲜使臣排列于西排之末,盛京八旗耆老、低级官员及无官职者列于大清门外。届典礼之时,礼部官员奏请皇帝升殿,皇帝自行宫乘辇出,设于殿前的中和韶乐乐队奏《元平之章》,皇帝入殿升座后乐止,丹墀内鸣静鞭三响,王公大臣等按班次排列整齐,等候典礼开始。第三阶段为宣表。皇帝及众官员就位已毕,典礼正式开始。列于殿前的丹陛大乐奏《庆平之章》,王公大臣及朝鲜使臣在鸣赞官导引下面北而跪,宣表官由殿内表案上捧贺表面北跪于殿檐下正中,大学士二人跪于其左右展开贺表,由宣表官朗声宣读,读毕捧表起立,王公大臣在丹陛乐伴奏下向殿行三跪九叩头礼后,各退回原位站立,音乐止。第四阶段为颁诏。大学士入殿内,取诏案上所陈诏书授予礼部官员,后者捧诏书置于殿前事先陈设的黄案之上,叩头行礼后再置于事先备好的云盘之内,在黄色伞盖导引下捧云盘由御路向南出大清门,置于备好的龙亭内,此时丹墀内鸣静鞭三声,中和韶乐乐队奏《和平之章》,皇帝起驾还宫,音乐止。排列于殿前的众王公大臣出大清门至大政殿前重新排班,盛放皇帝诏书的龙亭在仪仗导引下由校尉抬至大政殿前,礼部官员捧诏书置于黄案上。鸣赞官赞“有谕旨”,众官面北跪,宣诏官宣诏后,再将诏书置龙亭内,众官员退下。所宣诏书送礼部誉黄刊刻,颁行全国。 
  这四个阶段为崇政殿朝贺的一般礼仪程序。如东巡时皇太后随驾同来(实例如乾隆十九年、道光九年),众官员要于典礼之日先至皇太后行宫前排班,礼部官员奏请皇帝至皇太后宫行庆贺礼。随驾八旗王公穿朝服于皇太后行宫门外两翼齐集,文武官员穿朝服于大清门外按所属旗分和品级排班。执事官预先将皇帝拜褥设于皇太后行宫门外正中。皇帝由行宫乘轿在礼部官员导引下至皇太后行宫门外下轿,站于于颐和殿前东侧,礼部官员转传皇太后宫太监奏请皇太后升坐殿内宝座后,引导皇帝至拜褥前立,王以下文武各官都向北立。皇帝率王以下各官在鸣赞官引导下向皇太后行三跪九叩头礼,众人起立,鸣赞官宣布礼毕,礼部官员引皇上退至殿前原位立,再转传太监奏请皇太后还宫后,宣布礼成,引导皇帝还西所行宫,王以下文武各官退,再按上述“排班”之后的礼节至崇政殿前排班,接着举行朝贺皇帝的仪式。 
  大政殿筵宴典礼  
  清帝东巡盛京驻跸故宫期间在大政殿前举行。始创于康熙时期,至乾隆帝第一次东巡后趋于完备。一般于崇政殿朝贺礼之后一、二日内举行,其目的是为庆祝谒陵大礼告成,款待随驾东巡王公官员及盛京当地官员和八旗耆老。其规模据乾隆时期档案记载是101桌,其中大宴桌1张为皇帝专用,其余100桌为王公官员人等。据《大清会典》、《大清通礼》等清代官修文献记载,筵宴具体仪式大致为:至筵宴之日,随驾王公大臣官员及盛京文武大臣官员穿蟒袍补褂齐集,预设中和韶乐乐器于大政殿檐下,设清乐乐器于殿东旁,设丹陛乐乐器于大政殿前北向。设御宴桌于殿内宝座前正中,搭黄色帐幕于丹墀正中,内设桌及金制器皿,供皇帝赐酒赐食时使用。大政殿内两旁设入宴王公大臣并蒙古王公等宴桌,丹墀左右设群臣、盛京宗室等桌张。朝鲜使臣等宴桌设于左旁之末。届时鸿胪寺、理藩院官员引导王公大臣等至殿前,各就本位立。内务府大臣奏请皇帝御龙袍衮服至大政殿,中和韶乐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座,乐止。王公以下文武各官暨朝鲜使臣等于站位行一叩头礼,就坐。筵宴开始,先由内管领、护军参领等进饽饽(点心)。丹陛乐奏《海宇升平日之章》,尚茶正进茶,皇帝用茶时,众人于坐次行一叩头礼。侍卫分赐茶毕,众人于坐次再行一叩头礼。饮毕,复行一叩头礼,坐,音乐止。 
  进酒、赐酒仪式:掌仪司官员由黄幕内桌上捧酒壶、酒爵、金卮从中路进献,丹陛乐奏《玉殿云开之章》。众人先起立,掌仪司官上殿阶面向西站立酌酒,代表众人的进爵大臣出殿,脱补褂入殿内跪,众人于坐位跪,掌仪司官员捧酒爵入殿,跪授进爵大臣,起退。进爵大臣接酒爵起立,至宝座旁跪捧酒爵进献皇帝,再退至原跪处跪。皇帝用酒时,进爵大臣行一叩头礼,众人随行一叩头礼,进爵大臣再进至宝座旁跪接酒爵退至原处跪,掌仪司官跪接爵退。众人起立,掌仪司官以金卮酌酒,立赐进爵大臣,进爵大臣跪受,行一叩头礼。饮毕,掌仪司官立接卮退,进爵大臣复行一叩头礼,出殿穿补褂入就原坐。众人就坐,乐止。 
  进馔(食品)、赐馔仪式:尚膳正(掌管御膳的官员)进馔,中和清乐奏《万象清宁之章》。皇帝用馔,尚膳正分给各筵恩赐食品,领侍卫内大臣起,监视侍卫等分赐酒,众人行一叩头礼,饮毕,再行一叩头礼,乐止。接着为宴间乐舞。先在《世德舞》乐曲伴奏下表演扬烈舞,再由喜起舞大臣分队从殿廊下依次入殿进舞,舞毕奏蒙古乐曲,由善扑人(摔跤手)十对上场表演,演毕,众人于坐处行三叩头礼,内务府大臣奏筵宴礼成,中和韶乐奏《和平之章》,皇帝还宫,乐止,众人各退。 
  太庙进香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第四次东巡起,皇帝入故宫之前,都要至大清门东侧的盛京太庙焚香行礼。工部预先设香案等于太庙殿内正中。至时,皇帝着龙袍衮服,至太庙右门前下舆,礼部官员引导皇帝入太庙大殿中门,至香案前立,面对殿内陈设的清历朝帝后谥宝谥册三上瓣香并行三跪九叩头礼,起立后仍从中门出殿,礼部官员导引至太庙西侧门,皇帝乘舆入大清门,礼仪告成。 
  清宁宫祭神  
  皇宫内按满族萨满文化风俗举行的祭祀仪式。清太宗时期即常年举行,参加者为皇帝、后妃及其他家族主要成员。清入主中原后移至北京宫殿坤宁宫。自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初次东巡谒陵开始,每次皇帝谒祭祖陵驻跸故宫期间又在清宁宫按传统仪式重新举行。祭祀分为朝祭、夕祭和祭天(还愿)三类。 
  朝祭夕祭  均于清宁宫室内举行。朝祭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佛祖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帝,祭位设于室内西墙正中;夕祭所供则是满族传统的部落神、祖先神及星辰神等,祭位设于室内北墙或西北墙角。其礼节略有区别,大体仪式为:祭祀前数日,备办供品,由事先从盛京皇族妇女中挑选出的办理祭祀者,先精心挑选黄米、黄豆等,再以之制成糕饼和米酒等供品。至祭祀之日,清晨,先举行供糕饼仪式,皇帝身着吉服面向室内西侧神位跪,女萨满(乾隆时规定由盛京居住的皇族妇女中挑选)手执神鼓、神刀,系腰铃、边舞边用满语唱(念)神歌神词,诸护卫人等击拍板、弹三弦、琵琶、月琴等伴奏,萨满祭毕,皇帝向神位行叩拜礼。随后进牲,即将家养黑色无杂毛公猪一口抬入清宁宫内,置于西炕前神案上,皇帝等再次向西跪,由主祭萨满将凉水或酒灌入猪耳内,猪摇头则认为神已“领牲”,皇帝等叩头谢神。然后将祭猪去毛皮头蹄内脏等,按部位分卸为若干大块,置室内北炕东侧大锅内煮之,半熟时捞出,于供案上摆成猪形,萨满仍如前领祭,有献祭肉、献香、献酒等仪式(夕祭时尚有熄灯而祭的仪式,称为“背灯祭”),皇帝等随之叩拜行礼。待祭肉再重新置于锅内煮熟后,切成大块分给参加祭祀者(包括经皇帝允许的异姓大臣和侍卫),用自带的解食刀割食,称为吃“福肉”。 
  祭天(或称还愿)  所祭对象为天神(满语称“阿布凯恩都哩”),一般于清宁宫祭神次日举行。主要供品祭器都陈放在清宁宫宫门南侧庭院中索罗竿(神竿)前。其间也有领牲、萨满跳神唱念祭词领祭、皇帝叩拜行礼等诸项仪式。所不同者,祭祀时男性参加者于院内露天处,女性于室内正对索罗竿处。每次祭祀过程中要更换神竿,并于祭祀时将所献祭猪的喉骨套于竿尖,将猪内脏等碎肉置于竿顶锡碗内。祭礼中有将祭猪各部位肉少许切于碗内供祭,再倒在支在院内的大铁锅内,连同米饭一起煮成
“小肉饭”,祭者同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同治大婚目击记:英国画家笔下的同治皇帝大婚    下一篇 满族源流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直升机接亲 为您服务